心理健康的核心在于心境的适应。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的完美。心理和社会适应两个维度归结起来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核心在于心境的适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适应:
首先是认知适应,也就是对现实的正确认识。我们不能过于美化或理想化现实,认为现实已经是歌舞升平、盛世空前、人间天堂,没有罪恶和黑暗;也不能过于丑化或贬低现实,认为四面楚歌、草木皆兵,到处都是污浊和阴谋。
事实上,现实本身是中性的,既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从整体上讲,无所谓美丑、好坏。换句话说,美好和丑恶都是人的价值投射,对自己有利的就是美好的,对自己不利的就是丑恶的。
心境的适应,首要的问题就是客观看待现实。比如,猫吃老鼠,猫一定认为是好事,老鼠则一定认为是坏事,而我们看这件事就会比较客观,认为只是自然规律而已,无所谓好坏,不应该作价值判断。
其次是情绪适应。对现实有了客观认识后,接下来才是价值判断。此时,心境是否适应就会以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来说,个体的情绪与现实是相适应的,现实如果符合或满足个体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如果不符合或不满足个体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在现实中,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怒不怒是情感淡漠和压抑,不该怒而怒是反应过度和情感异常,这些都属于适应不良。适应良好的心境所外化出来的情绪活动应该不断流动,随境转移,转瞬即逝。
最后是行为适应。在表现出一定情绪的基础上,就进入心境适应的最后阶段,即行为上的适应,也就是以行为的方式将情绪释放出来。适应良好的行为应当符合潮流,不应该太出格和另类。不过,如果认为社会风气崇尚出格和另类,那么,出格和另类可能就是适应良好的表现。
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的适应上,认知是基础,情绪是关键,行为是结果。三者协调统一、恰如其分就可以说明,心境对于现实是适应的,否则就是心境的适应不良。
生活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只有适应适度的不适应,才是真正的适应。心境的适应和适应不良的区分,关键在于情绪。情绪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交织。从人类的社会本质而言,情绪作为交际手段和活动动机,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从人类的自然属性而论,它会受大脑低级中枢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可控性。同时,由于环境事件及其对人的意义的复杂性,使得情绪发生时的变异很大。在对环境事件的反映中,情绪经常是最活跃的因素。
在现实中,我们的情绪多种多样,相互交织,各种情绪产生的频度和强度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结果表现出来的情绪,已经是综合之后的结果。有观点认为,不良情绪就是心境适应不良的表现。与环境非常适应,就不会出现不良情绪;与环境越不适应,不良情绪就会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