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最终可以归为五志,五志与五脏相对应,所以喜、怒、哀、乐往往会影响到内在脏腑的功能。情绪平和安定,气机就会畅达,气血才能通畅;情绪波动过大,易使气血瘀堵。所以想要养生,首先就要学会修心!
许多人看过《儒林外史》,这本书有一节描写得非常精彩,就是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癫。可能有人觉得这是故事情节的夸张,其实从中医角度来看,却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医称之为“七情内伤”。何谓七情呢?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悲与忧相似,可以相合;惊也有恐惧之意,所以惊可归于恐,这样就成了“五志”,与五脏相对应。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五志的变化如果过于剧烈,就会使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内伤”。
我们先来说喜。中医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也就是说,适当的喜悦能使气血调和,营卫通利。看那些小孩子,整天都是欢天喜地的,所以他们的心脉完全通畅,古人称之为“纯阳之体”。所以应该经常给自己找些乐子,有句老话叫“笑一笑,十年少”!但是高兴过了就不好了。《黄帝内经》认为“喜则气缓”,“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高兴过度,人的精神就会焕散,出现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或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比如很多老年人在大喜后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
再来看怒。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大家应该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人一生气,就会手脚冰凉,脸色发青,原因就在于发怒使气血瘀阻。“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呕血就是吐血。什么是“飧泄”呢?“飧”这个字由“夕”和“食”构成,“夕”是傍晚的意思,“飧”指的就是“晚饭”。《圣济总录》中说:“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俗所谓水谷痢也。”晚饭是三餐中最难消化的,吃下去的东西没有完全消化就排出来,就是“飧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痢疾。为什么会飧泄呢?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木克土,肝木过旺,脾胃功能就会受到克制。所以人们在生气后通常没有胃口,原因也在这里。
再来看思。“思则气结”,这里的“思”既有思念的意思,还有思考的意思。整天在那里瞎寻思,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就会气结。气结,血就会凝,脾胃就会受到影响。
忧悲为肺之志。忧和悲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相对于“悲”来说,“忧”的程度较轻。悲为忧之极,忧伤过度就成了悲。悲则气消,气一消散,血运行无力,就会瘀住。张从正的《儒门事亲》记载了一个病例,说是有一个人的父亲被山贼杀害了,悲痛万分,便觉心口痛。一个多月后,结果长成了一个大肿块,疼痛难忍。后来他求救于名医张从正,张从正学着巫师的样子,又蹦又跳,结果逗的此人哈哈大笑,胸中的结块也就散去了。
最后再来看恐。中医讲,恐则气下。恐为肾之志,大恐就会伤肾。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大小便就会失禁。俗话说“吓得屁滚尿流”,就是对恐最真实的写照。还有人一吓,脸“刷”的一下就白了,其实就是血液下行的缘故。
从上面可以看出,喜、怒、思、忧、恐这五种情绪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气血的运行。为什么女人血瘀的情况要比男人多,就是因为女人比较感性,情绪波动较大,会使气血瘀堵。血瘀在哪里,哪里就长肿瘤。有的女性一着急一紧张,发现月经量也少了,经血颜色也深了,就是因为体内的血瘀住了,这时不能单纯地调月经,而是调理身体,调理情绪。情绪一放松,月经自然而然就正常了。所以,女性朋友不要整日想着去喝什么补血液、四物汤之类的补药,而是学会“修心”,心情好了,气血就会通畅。气血不通,补再多也是没用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修心”呢?关键就是做到“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恬淡虚无”是指心胸开阔,将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计较,这样体内的精、气、神就会顺畅运行;“精神内守”是指要做到心无杂念,不被外界的俗事所困扰。做到这两点,那么真气自然会“从之”,身体自然安康。别看只有短短八个字,但如果没有生活的历练,想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对于一般人来讲,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外力来修心。外力是什么呢?比如琴、棋、书、画。琴、棋、书、画在古代称为“四艺”,以前几乎是读书人必修的技艺。古人之所以对它如此看重,就是因为它能修心、怡情。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女性朋友不妨多弹琴、唱歌、学书法,它培养的不仅是您的气质,还有心情。心情一好,身体也就好了。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些太难,那可以绣十字绣,或是在家里养些花草,心情好便可使肝气畅达。
血虚则补,有余则泻:阴阳平衡是关键
气血在人体经络循环周流,濡养脏腑及四肢百骸,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如《灵枢•平人绝谷》所言:“血脉和,则精神乃居。”同样,气血异常,血行所到之处,皆发生病变,进而影响全身。
《黄帝内经》有“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的说法。所谓的“正平”,即平衡之意。“平”就是不偏不倚,古人常用此来代指健康的机体。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载:“平人者,不病也。”《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想要成为“平人”,关键就是使气血通和、阴阳平衡,如此才能“长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