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感染俗称性病。性病,顾名思义是与性有关的疾病,但有些人误把性病和性功能障碍一类的疾病混淆了。严格地说,凡可通过性关系传染的疾病都可称为“性病”。这里指的性关系包括生殖器性交和所有其他方式的性接触。
过去,常见的只有梅毒和淋病两种,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软下疳则少见。现在可大不相同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经由性接触而传染的全部疾病都称为性传播疾病。除了上述四种外,还有近七八年来迅速蔓延的艾滋病、生殖器单纯疱疹(又称Ⅱ型疱疹)、滴虫性尿道炎、乙型肝炎、非淋病性尿道炎、尖锐湿疣、阴虱、疥疮、阴道及外阴部念球菌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及一种叫志贺氏菌引起的胃肠道感染。据报道,目前在美国流行的性病已达25种之多。国内有些学者主张根据中国具体情况来限定性病的种类,如乙肝和滴虫病就不要划在性病之内。
【注意】走出生殖感染三大误区
(一) 认识误区:有些患者受不正确观念影响,对疾病产生恐惧和对某些医疗机构盲目轻信,到处乱投医,错过正确的就诊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二) 检验误区:有些疾病,某些医院受检验水平或技术条件限制,无法确定其致病菌种类。更有些不正规的医院,并没有结合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临床错误的诊断也会增加医生的治疗难度。
(三) 用药误区:每一患者的药物敏感度以及医生的医术存在较大差异,医生对不同患者的用药、用量、疗程都有很大的差别。用药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与否。
【警惕】男性生殖感染引发炎症,危害大
(一) 诱发其他炎症男性生殖道感染常引起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炎等。引起生殖道感染的病原体有淋球菌、结核杆菌、病毒、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滴虫及其他非特异性致病菌,其中以支原体和衣原体引起的生殖道感染最为常见。生殖道感染可影响精子的生成、精子活力和精子运输,造成少精症而致男子生育能力降低。生殖系结核可使精子发生抑制和运输受阻等,甚者可因睾丸炎症引起睾丸萎缩。生殖道感染还可因导致输精管道梗阻而造成无精子症。
(二) 不育症的直接原因生殖道感染还可引起精液的液化时间改变,任何原因导致的前列腺分泌功能障碍,均可使精液中缺乏精液液化因子,从而发生精液不液化症。精液不液化可使精子在黏稠状的液体中无法自由游动,常为不育症的直接原因。
(三) 殃及女性近年来,性传播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不仅使男性生殖道感染高危人群迅速扩大,也对女性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预防和治疗生殖道的感染是降低男性不育症发病率的重要对策。首先要注意预防家庭内交叉感染,如为女孩子准备全套清洗用品,包括脸盒、毛巾等。如果家人患有生殖道感染,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合理用药进行正规治疗,提倡早诊断、早治疗和规范化治疗。
经常旅游、出差和长期居住公共宿舍或出租房屋的人群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传染源,减少传染机会。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要自觉不进入游泳池。病人切不可盲目自行用药或找游医,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接受系统治疗,如此方可减少或避免生殖道感染的危害及不育症的发生。
【谨防】谨防四类泌尿生殖感染疾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淋菌感染、病毒疣、HSV病毒感染号称泌尿感染“四大恶”,每一“恶”都作恶多端,给男人带来“刻骨铭心”的痛苦……
第一类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泌尿感染疾病之一,主要由衣原体、支原体等所致,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烧灼感和排尿疼痛,尿道口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部分患者伴有小腹痛、会阴、肛门、睾丸胀痛,长期不愈者腰酸腿疼,疲困乏力。约有20%的患者同时有淋球菌双重感染,如治疗不彻底可引起附睾炎、前列腺炎,输精管或阴道、宫颈、盆腔、输卵管的炎症,甚至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第二类淋病感染
淋病感染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初发者常好发于尿道、即淋病性尿道炎,症状为:尿道口红肿、灼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继而有黄绿色脓性分泌物,有异味;症状不明显者,易造成误诊、漏诊。症状持续两个月以上者转化为慢性。若不及时诊治,可引发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并发症;当病情进一步扩散时,还可损害生殖系统和全身其他器官,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心肌炎、不孕不育等。由于淋病双球菌对抗生素敏感,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治疗,才能治愈率高。
第三类病毒疣
所谓病毒疣又称生殖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易发于龟头、冠状沟、包皮、尿道口、大小阴唇、阴道、宫颈、肛周等部位;初起为淡红色小丘疹,逐步增大、增多,呈乳头状、鸡冠状、菜花状,部分巨型湿疣,如若长期治疗不当,有癌变可能,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第四类生殖器疱疹
男性生殖器疱疹感染好发于包皮、龟头或冠状沟,偶尔发生在尿道,表现为:生殖部位出现红斑、痒、成群的细小水疱、疱壁薄、破后糜烂、形成小脓疱,有烧灼感,有的形成溃疡,患者常感到疼痛难受。生殖器疱疹复发率高,一年内平均复发4次,有诱发生殖器癌的危险性,一旦染病,缠绵不愈,并可引起不孕、不育,死胎、畸胎。HSV病毒感染绝非不治不症,只要明确诊断,对症下药,定期复查,完全可以控制病毒,并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