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青春期的性教育该如何安全进行
关于如何对小孩子们的青春期的性教育的问题,我们性爱好者健康网()也是说了不少的,也做过不少的调查,也攥写了不少苦口婆心的引导家长们如何进行对孩子的性教育。
本文将是给家长们对女性孩子的性教育的一些比较好的而且很有效的意见以及建议,希望能对各位家长们有些帮助。
可以说,孩子们进入青春期,性教育问题就随之而来,如果家长们没有好好引导,好好教育,往往会导致产生一些让你无法想象的后果。一旦出现问题之后才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是不是已经晚了一点呢?
孩子的性教育并不是说一定要等她进入了青春期才开始,应该从小就给她打好基础,人生的第一门课,而且这个课程不但重要,在学校里却又是无法学习到的,这是学校的性教育课程的缺失,我们也说了好多,但是学校却死不悔改,因此重大的责任必须由父母们来负起。
在学习本文之前,先看看日本的例子.
现在日本国小学童的恋爱状况,是父母无法想像的。据调查指出,小学五六年级的女生中,有25%的人有男友;随便问一群国小男学生,6个人中就有5人有恋爱经验,其中一位小胖弟害羞地说,曾被女生告白:「喜欢你,跟我交往吧!」小学五、六年级的女生已经有过性经验的也不足为奇,发生性关系的有年龄越来越小趋势。
那么我们中国的又是什么情况呢?恐怕说出来也会让你吃惊,根据专家的调查发现,不少小学生的男女之间就会有过恋爱的经历,甚至已经在懵懂中发生过多次性行为。
这些是什么情况,都是他们对性的好奇以及对性爱的认识不足,往往产生不良后果后对他们伤害都非常巨大的。因此推荐大家阅读一篇:孩子的性教育:如何正确引导他的性问题
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主席玛丽?考尔德博士认为:对于性教育,可能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是14岁之前,尤其是5岁之前,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无疑地将决定儿童、少年以致此后一生关“性”的种种方面。成人性变态中的“异性癖”、“同性恋”患者,实质上是不能正确地认同自己的性别。
个体在生物学上的“性”,与其在心理学上的“性别”和社会学上的“性别角色”未必总保持一致,只有个体把自己看作男人或女人,同时其行为举止都符合自身的“性别身份”,才是性别认同。“异性癖”、“同性恋”者在性别认同中出现反常现象,表现为性别角色紊乱或性别角色倒错,往往是患者在童年的生活过程中,由父母及其他人对他们的不良教养态度、方式及期望造成的。因此,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从儿童早期就应该开始,从婴幼儿、童年一直到青少年,围绕着达到对“性别”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以及青春期的性适应等教育目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开展不同内容的性教育。
以下性教育误区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儿童早期性教育的效果,还可能因此而形成对性的羞耻感、厌恶感,甚至萌生罪恶感,引发成人时的性心理异常。由此可见,为了孩子的现在和将来,父母必须及早走出性教育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儿童性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儿童的性心理需要,开展科学、适当、有效的性健康教育。
儿童性教育的4个误区很危险
1、性别视角偏差:将男女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相互混淆
由于对男孩女孩的期望不同,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使得孩子对未来的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压力。例如:我们一直强调,男孩是社会的栋梁,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而女孩最重要的品格是温柔贤淑,相夫教子。虽然社会发展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很多父母都希望“儿成龙,女成凤”,但是在性别教育中,男主位、女从属的性别观念还是深刻左右着人们对男孩和女孩施行不同的教育。
其实,性教育是随时随地的教育,不一定是你说我听的教育。比如说,古有“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之说。“璋”是玉的一种,是礼器,祭祀的时候会用到;“瓦”就是陶制的纺织用的工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我们出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之中,很多关于性别的区分,性别角色定位等等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似乎天经地义,人们不会多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也是性教育的一种,是社会给定的一个性教育的框架,千百年来人们一出生就接受了社会给出的性别角色定位,并一直遵循着。按照传统的性别角色,我们不自觉地就要求男孩要顶天立地,要坚强,刚毅;女孩则要温柔如水,细腻和善解人意;这些不是男女两性的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社会文化后天造就的。社会发展了,男女在社会分工上,体力的优劣越来越不明显,女性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与男性共同创造价值,分享成果,传统价值观中对女性的约束也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着。中性化潮流也映证了传统社会男女性别角色的分工并不是优生理条件所决定的。因此,在性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观念上的引导。